問題是時代的聲音。觀察近期的一些新聞熱點,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公眾對失信的焦慮、對誠信的向往。從恒大足球隊違約更換胸前廣告,引發“贏了冠軍,丟了信譽”的反思,到因為質量與描述不符、假冒偽劣等原因,不少消費者“買買買”變成“退退退”,再到手機流量“偷跑”、P2P平臺“跑路”等帶來的爭議,無不告訴我們,誠信缺失的“痛點”不可忽視,社會誠信建設依然任重道遠。面對風起云涌的市場經濟,面對日益融入世界的現代中國,我們迫切需要回答這樣的時代課題:信用的種子如何生根?誠信的力量何以生長?
推進社會誠信建設,需要正確價值觀來導航。曾幾何時,有人把坑蒙拐騙作為發財之道,有人把弄虛作假當成晉升之法,有人企圖通過抄襲剽竊成就學術之業,不以為恥、反以為榮,帶來了價值觀上的錯亂與扭曲。把“誠信”寫入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作為公民道德的基石、社會運行的基礎,正是為了正本清源,補足精神之鈣、校準價值坐標,樹立起“守信光榮、失信可恥”的社會風尚。
崇尚誠信,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誠信的時代價值。亞當?斯密說,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,基礎是道德。今天,當我們由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,當法治建設不斷推進,誠信既是社會交往中的最好名片,也是創業發展的無形財富?!叭藷o信不立,業無信不興”,不只是古訓,更是當代市場經濟的精髓所在。
堅守誠信,浙江義烏才能由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小縣一躍成為“世界超市”;守護信用,我們才能在鼠標點擊之間開拓出規模巨大的網購市場。反之,不管是“天價蝦”讓一座城市的形象蒙上陰影,還是“排放門”重創業界巨頭德國大眾,也在警示人們,信用是易碎品,正如詩人紀伯倫的告誡:欺騙有時成功,但它往往自殺。一位商界人士大聲疾呼:21世紀什么最貴?誠信!“素信者昌”,當今時代,擁有信用才有未來;山高路遠,守望誠信才能走遠。只有樹立正確的義利觀、價值觀,社會的信用財富方能保值增值,社會的運行方能文明有序。
推進社會誠信建設,需要完善的制度來保障。一直以來,失信者吃香、守信者吃虧的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現象讓人們痛心疾首。究其根源,信用體系不健全、管理制度有漏洞,往往是癥結所在??v觀全球,靠制度尤其是法治維護社會信用,是各國通行做法。審視國內,通過制度為誠信建設保駕護航,已是大勢所趨。
道德大廈的矗立,離不開的制度“四梁八柱”的支撐。近年來,從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(2014-2020年)》出爐,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社會誠信建設的謀劃,從統一社會信用代碼、“信用賬本”等基礎性工程,到各地紛紛出臺懲戒“老賴”、發布企業“紅黑榜”等舉措,都是以制度力量培養誠信自覺,營造“守信者一路暢通,失信者寸步難行”的制度環境,讓人們選擇誠信更有底氣,對社會信用的前景更有信心。
“誠信者,天下之結也?!弊怨乓詠?,中華民族就倡導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,講誠實、守信用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在基因。社會誠信,人人都是受益者,也是建設者,構成一個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。讓我們行動起來,人人出力、個個盡責,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浪潮的洗禮中,共同賡續誠信血脈、推進誠信建設,合力托起一個講信修睦、崇德向善的誠信中國。